“但是从征辽东开始,百万兵马北上辽东,各地征集健儿,抽调年轻劳动力入伍,加上后方要补给大量的粮草,车夫马力无数,辗转千里,补给线过长,的确耽搁了中原多个郡州的农耕。此外,以往修建洛阳和运河等,那毕竟是徭役,一年半载,还能返回家里,但是服兵役,是要战死沙场,搭上性命的,所以当地百姓,出现了逃亡山林,或自卖入豪族为奴的途径,逃避兵役,如此一来,户籍就越来越少了。”
房玄龄在旁接言说道:“魏大夫说的没错,三征辽东,不论是前线,还是后方,人口锐减很多,许多人不是真的死了,而是都逃散,没了户籍,成为了无户口的游民。隋末大乱,各地群雄四起,这些游民加入义军,相互攻杀,滋扰百姓,使得地方的农耕全面破坏,饿死的地方百姓,比战死的人,要多十倍不止,还有大批流民逃亡,不在自己的乡里,现在派出了胥吏去统计,肯定会有很多遗漏。”
杜如晦也点头道:“不错,如果再过上一年,重新统计一次,人口至少能多个数百万不止。许多流民陆续返乡,加大胥吏人员的扩充,在统计户籍时候能够有足够的人手,查的更仔细。再加上朝廷释放奴隶和佃户的新法颁布,那些豪族大户,把部曲、佃户解散,这些大批劳动力,回归自己的乡里,重新分到土地,修缮房舍,人口固定下来,统计数目就能更多了。”
这几人的话,得到了其它人的赞同,分析到了这一次大索貌阅人口锐减的原因,也推测了人口的基础,全国人口,目前应该还有三千万,只是一半根本没有统计到而已,原因复杂,但主要几个因素,无非上述几点。
这些观点,与罗昭云通过历史期刊上看到的一些学术观点差不多,微微点头,朝廷要稳定,最基础的人口数量得统计清楚,如同一个大树的根须,百姓就是朝廷的根基,以后赋税、徭役等方面,都跟户籍人口相关。
“这件事,要着重去办,待废除豪族的奴隶和部曲法发到各地,大华新户籍分田地的推广,胥吏的扩充,行省州县的设置执行,各地加快运转稳定,尔等政事堂的大臣,有各部的尚书或侍郎,回去加强协调合作,这件事,绝非户部一个部门能够做到,说到底,还是朝廷机构运转到地方问题,有劳诸位卿家了。”
“我等竭尽所能,效力朝廷,为君分忧!”诸位大臣见陛下如此器重和委托,也都不敢拖大,躬身回话,表达自己的忠君献力之心。
第1031章 一条鞭法
罗昭云见到几位心腹大臣都统一了思想,调动了积极性,感到欣慰,这些人是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协调者,把他们的思维认识给统一了方向,能够戮力同心,那么国家大事也就容易办了。
“诸位卿家,目前的朝廷赋税制度,都是效仿前朝,推行租庸调制,按人头收税,门阀豪族,乡绅大户,往往自持身份,依照九品中正制的思维,少缴税,甚至不肯交税,把赋税压力都安置到贫民身上,导致贫富不均,越来越大。”
“尤其是按人丁收税,百姓田地少,一家几口人,按人头收税,苦不堪言,这些问题,诸位也都认真考虑一下,如何能够扭转这种局面,给百姓更多的优惠待遇,从拥有土地较多的贵族豪强身上,把赋税收上来,这样才能合理。”
“否则,朝廷稳定之后,随着功臣封地,豪族买的,使得土地兼并严重,百姓失去了田地,再按照人丁不断交税,矛盾会越来越尖锐,一旦到了灾年,很容易官逼民反,出现大乱之世。”
罗昭云这一番话,语重心长,直接触及到了赋税的根本所在,耕地面积存在,虽然荒芜,但是,只要流民返乡之后,开始耕种,还是能够恢复生产的。
但是赋税的方式,罗昭云却觉得,以往的税收模式不合理,地方官府,巧立各种项目,征收人头税,被官吏贪墨,导致百姓的负担过重了。
“陛下,目前我们推行的税法,是从秦汉时期就流传下来,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修订,北周的过度,前朝大隋的推广,基本定型,不论是贵族还是百姓,都能够接受,不知陛下,还有哪方面建议?”高士廉询问,他作为户部尚书,兼左仆射、同平章事,管理的事情比较多,国家财政方面,他觉得已经尽心竭力,奈何管财的能力有限,只能做到这一步了,让他再想出更先进、完善的税法,他并不擅长。
毕竟高士廉是研究儒家经学出身,对财政、商业、农耕等方面并不精通,只不过这个尚书职务,太过重要,在立国之初,必须要有资历和威望,信得过的人担任。
罗昭云派高士廉兼职户部尚书,其实大部分差遣,都是由户部侍郎长孙无忌来执行,过几年,会把长孙无忌扶正,成为真正的户部尚书,让高士廉在朝廷初立时期过度一下。
“魏征,你又什么想法?”
魏征沉思一下,眉头紧锁,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拱手答道:“按照前朝的惯例,丁银与里甲、均徭等分开,皆由地方官员征用,留为地方财政,并不上缴明朝廷国库,实际上这项收入多半落入官吏的私囊。隋朝廷的户部,应该也没有全国丁银的统计数字,只有户丁的总数,臣带人查了前朝在行政及政策公布方面的檄文谕令,朝廷未涉及丁银的处理以及如何支配的问题,只是收了田租,丁银被地方剥削了。”
--
房玄龄在旁接言说道:“魏大夫说的没错,三征辽东,不论是前线,还是后方,人口锐减很多,许多人不是真的死了,而是都逃散,没了户籍,成为了无户口的游民。隋末大乱,各地群雄四起,这些游民加入义军,相互攻杀,滋扰百姓,使得地方的农耕全面破坏,饿死的地方百姓,比战死的人,要多十倍不止,还有大批流民逃亡,不在自己的乡里,现在派出了胥吏去统计,肯定会有很多遗漏。”
杜如晦也点头道:“不错,如果再过上一年,重新统计一次,人口至少能多个数百万不止。许多流民陆续返乡,加大胥吏人员的扩充,在统计户籍时候能够有足够的人手,查的更仔细。再加上朝廷释放奴隶和佃户的新法颁布,那些豪族大户,把部曲、佃户解散,这些大批劳动力,回归自己的乡里,重新分到土地,修缮房舍,人口固定下来,统计数目就能更多了。”
这几人的话,得到了其它人的赞同,分析到了这一次大索貌阅人口锐减的原因,也推测了人口的基础,全国人口,目前应该还有三千万,只是一半根本没有统计到而已,原因复杂,但主要几个因素,无非上述几点。
这些观点,与罗昭云通过历史期刊上看到的一些学术观点差不多,微微点头,朝廷要稳定,最基础的人口数量得统计清楚,如同一个大树的根须,百姓就是朝廷的根基,以后赋税、徭役等方面,都跟户籍人口相关。
“这件事,要着重去办,待废除豪族的奴隶和部曲法发到各地,大华新户籍分田地的推广,胥吏的扩充,行省州县的设置执行,各地加快运转稳定,尔等政事堂的大臣,有各部的尚书或侍郎,回去加强协调合作,这件事,绝非户部一个部门能够做到,说到底,还是朝廷机构运转到地方问题,有劳诸位卿家了。”
“我等竭尽所能,效力朝廷,为君分忧!”诸位大臣见陛下如此器重和委托,也都不敢拖大,躬身回话,表达自己的忠君献力之心。
第1031章 一条鞭法
罗昭云见到几位心腹大臣都统一了思想,调动了积极性,感到欣慰,这些人是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协调者,把他们的思维认识给统一了方向,能够戮力同心,那么国家大事也就容易办了。
“诸位卿家,目前的朝廷赋税制度,都是效仿前朝,推行租庸调制,按人头收税,门阀豪族,乡绅大户,往往自持身份,依照九品中正制的思维,少缴税,甚至不肯交税,把赋税压力都安置到贫民身上,导致贫富不均,越来越大。”
“尤其是按人丁收税,百姓田地少,一家几口人,按人头收税,苦不堪言,这些问题,诸位也都认真考虑一下,如何能够扭转这种局面,给百姓更多的优惠待遇,从拥有土地较多的贵族豪强身上,把赋税收上来,这样才能合理。”
“否则,朝廷稳定之后,随着功臣封地,豪族买的,使得土地兼并严重,百姓失去了田地,再按照人丁不断交税,矛盾会越来越尖锐,一旦到了灾年,很容易官逼民反,出现大乱之世。”
罗昭云这一番话,语重心长,直接触及到了赋税的根本所在,耕地面积存在,虽然荒芜,但是,只要流民返乡之后,开始耕种,还是能够恢复生产的。
但是赋税的方式,罗昭云却觉得,以往的税收模式不合理,地方官府,巧立各种项目,征收人头税,被官吏贪墨,导致百姓的负担过重了。
“陛下,目前我们推行的税法,是从秦汉时期就流传下来,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修订,北周的过度,前朝大隋的推广,基本定型,不论是贵族还是百姓,都能够接受,不知陛下,还有哪方面建议?”高士廉询问,他作为户部尚书,兼左仆射、同平章事,管理的事情比较多,国家财政方面,他觉得已经尽心竭力,奈何管财的能力有限,只能做到这一步了,让他再想出更先进、完善的税法,他并不擅长。
毕竟高士廉是研究儒家经学出身,对财政、商业、农耕等方面并不精通,只不过这个尚书职务,太过重要,在立国之初,必须要有资历和威望,信得过的人担任。
罗昭云派高士廉兼职户部尚书,其实大部分差遣,都是由户部侍郎长孙无忌来执行,过几年,会把长孙无忌扶正,成为真正的户部尚书,让高士廉在朝廷初立时期过度一下。
“魏征,你又什么想法?”
魏征沉思一下,眉头紧锁,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拱手答道:“按照前朝的惯例,丁银与里甲、均徭等分开,皆由地方官员征用,留为地方财政,并不上缴明朝廷国库,实际上这项收入多半落入官吏的私囊。隋朝廷的户部,应该也没有全国丁银的统计数字,只有户丁的总数,臣带人查了前朝在行政及政策公布方面的檄文谕令,朝廷未涉及丁银的处理以及如何支配的问题,只是收了田租,丁银被地方剥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