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内相’,史书里不用连名带姓,贯穿千年也只有这么一位‘内相’,由正和帝首设,也只有正和帝在位的三十六年里,有这么一位内相,文能治世,武能□□,出得朝堂,上得战场。大概是高山仰止,也大概因为其特别身份,在之后的历史长河里再没人担起那个特别的职位,不能,不敢,亦或者,是不配。
这便是‘内相’的地位。
但后人大多都不了解,内相这个职位在设立之初,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姬昭对水清浅做过许诺,他一定要给水清浅一个光明正大的名分,不管有多难,不管花多少时间,他承诺,他就要做到。按姬昭的脾气,他不会使什么鬼蜮手段,堂堂正正的阳谋,这也是身为帝王的骄傲。他的定位策略就是——官位。
一个独一无二,不受官场规则约束,可以跟他举案齐眉的‘官位’。
姬昭登基三个月不到,就亲手挖了一个坑:根据他日常处理公文的习惯,他要设立一个御前文书的官职,让人协助他整理一些折子、诏书,直属他管辖。放在寻常人身上大约就等于养个师爷之流,给老爷代笔写点折子。姬昭当初做秦王,做太子的时候,身边也养过文书吏,所以正和帝的这个要求一点都不过分,只是现在当了皇帝,文书官就必须是有名有品的官员了,新设的官位要在中枢内阁走个程序。
初创的时候没有问题,但具体到这个官职设什么品阶,如何升迁,资格要求,能力与学识要求……内阁和中枢,甚至还有军部,就各自肚肠的开始漫长的撕逼之战。
你想想,内阁大臣凭什么比同阶同僚能高出半个身位?还不就是因为他们跟官家的关系更近吗。这个御前文书官属天子近臣,别的全不论,就凭这一个‘近’字,就足够所有人眼红。近臣不是内侍,关系近不是最重要的,可怕的是不仅关系亲近,身为朝廷官员,这个文书官还可以光明正大的对政务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看法可以直接对官家产生影响。你想想这样一个位置,谁不想要?跟官家建立这样一段香火情,日后升迁简直不要太简单。
简在帝心,无论日后调任去哪里,都有官家做靠山的。
如此一分析,内阁先开始警惕了。
现在中枢结构稳定,官家与内阁之间相互制约,互相妥协,没谁可以一言独大,这很好,权力就需要限制和制衡。但如果这个御前文书官,有几分学识,有几分本事,不是蠢人(符合这种资历的官员,在朝廷六部可以说随便一抓一大把),他在官家身边‘培训’了一段时间之后,一旦调职出来,理论上讲,可以无缝衔接进内阁,毫无生存压力。毕竟,文书官平日经手的都已经是内阁级别的政务了,背后还有官家的指点和巨大阴影。这样一想,岂不是说,正和帝凭借一个很微不足道的新官职,就分裂了内阁七阁佬?他想换谁就能换谁,他想要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内阁原本就不是铁板一块,正和帝再扎进一颗钉子,所谓的权力制衡就再也不复存在了,内阁制度崩了,帝王一人大权在握。瞧瞧,这就是正和帝的手腕,不动声色之间,润物细无声一般就能把嘉佑帝放开几十年的大权一一收回。
这是内阁的小心思和未雨绸缪,但别人就不这么想了。
御前文书官,天子近臣,一步登天的好机会!
那些有资历,但入不了阁的;那些年纪轻轻,没背景没人脉,一心只想做帝党的;那些有各种势力,妄图在年轻帝王身边安插自己话事人的。军部也不甘示弱,凭什么都是文官候选人,这个位置至少得允文允武,或者,一文一武!然后又有人说,两个人多不好制衡,名额起码得三个人……
是不是要进士出身,还是可以不限荫补,朝上要撕一拨。
要不要经过礼部的资格审核,礼部要撕一拨。
吏部要不要考绩,撕一拨。
这是官家的私人文书官,需不需要走太府、还是走鸿胪寺?撕一拨!
至于年龄限制,出身限制,籍贯限制之类的鸡毛蒜皮都不能细数。总之,这件事僵持了一段时间,不能定案,各派人马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凭姬昭的脾气,他竟然也没催,只是每次他要推行什么政令而遇到阻碍的时候,这个话题总能恰到好处的瓦解一些妄图结盟抱团的派系,十分之好用,好用到让姬昭乐此不疲,身心俱畅。
一次,两次,三次……姬昭的套路用多了,满朝的老狐狸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他们甚至怀疑那个官位也许根本就是正和帝钓出来的毒饼子,官家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放弃又暗搓搓的不想便宜别人;想妥协又经不住互相使绊子。朝上朝下纠结了很是一阵子,不过,老狐狸精毕竟是老狐狸精,不知道他们私下如何做得平衡与取舍,一盘散沙的局面真就被他们平抑物议,权衡好了各方势力,没哭没闹没有猪队友的把一份候选人名单递到正和帝的案头——老狐狸精们出招了,姬昭微微一笑,一个反手,就把他们的小心思捣毁个十成十。
“嗯,名单是用心拟过的,甚好。”姬昭没有表示任何不满意,还跟几位卿家多说了几句,“朕非常期待,过几日会亲自招他们来一一问话。”
嗯?什么意思?一个小小文书官,干嘛还劳烦官家亲自面试?
姬昭对候选人的要求,有聪明而敏锐的头脑,有洞察性,有建设性,有独立性……要求标准之高,任谁会相信这仅仅是为帝王整理文书?换个角度想,若帝王培养出这等眼力、资历的手下,这是早晚要入阁吖——那就是万分看重,帝之心腹的意思!
--
这便是‘内相’的地位。
但后人大多都不了解,内相这个职位在设立之初,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姬昭对水清浅做过许诺,他一定要给水清浅一个光明正大的名分,不管有多难,不管花多少时间,他承诺,他就要做到。按姬昭的脾气,他不会使什么鬼蜮手段,堂堂正正的阳谋,这也是身为帝王的骄傲。他的定位策略就是——官位。
一个独一无二,不受官场规则约束,可以跟他举案齐眉的‘官位’。
姬昭登基三个月不到,就亲手挖了一个坑:根据他日常处理公文的习惯,他要设立一个御前文书的官职,让人协助他整理一些折子、诏书,直属他管辖。放在寻常人身上大约就等于养个师爷之流,给老爷代笔写点折子。姬昭当初做秦王,做太子的时候,身边也养过文书吏,所以正和帝的这个要求一点都不过分,只是现在当了皇帝,文书官就必须是有名有品的官员了,新设的官位要在中枢内阁走个程序。
初创的时候没有问题,但具体到这个官职设什么品阶,如何升迁,资格要求,能力与学识要求……内阁和中枢,甚至还有军部,就各自肚肠的开始漫长的撕逼之战。
你想想,内阁大臣凭什么比同阶同僚能高出半个身位?还不就是因为他们跟官家的关系更近吗。这个御前文书官属天子近臣,别的全不论,就凭这一个‘近’字,就足够所有人眼红。近臣不是内侍,关系近不是最重要的,可怕的是不仅关系亲近,身为朝廷官员,这个文书官还可以光明正大的对政务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看法可以直接对官家产生影响。你想想这样一个位置,谁不想要?跟官家建立这样一段香火情,日后升迁简直不要太简单。
简在帝心,无论日后调任去哪里,都有官家做靠山的。
如此一分析,内阁先开始警惕了。
现在中枢结构稳定,官家与内阁之间相互制约,互相妥协,没谁可以一言独大,这很好,权力就需要限制和制衡。但如果这个御前文书官,有几分学识,有几分本事,不是蠢人(符合这种资历的官员,在朝廷六部可以说随便一抓一大把),他在官家身边‘培训’了一段时间之后,一旦调职出来,理论上讲,可以无缝衔接进内阁,毫无生存压力。毕竟,文书官平日经手的都已经是内阁级别的政务了,背后还有官家的指点和巨大阴影。这样一想,岂不是说,正和帝凭借一个很微不足道的新官职,就分裂了内阁七阁佬?他想换谁就能换谁,他想要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内阁原本就不是铁板一块,正和帝再扎进一颗钉子,所谓的权力制衡就再也不复存在了,内阁制度崩了,帝王一人大权在握。瞧瞧,这就是正和帝的手腕,不动声色之间,润物细无声一般就能把嘉佑帝放开几十年的大权一一收回。
这是内阁的小心思和未雨绸缪,但别人就不这么想了。
御前文书官,天子近臣,一步登天的好机会!
那些有资历,但入不了阁的;那些年纪轻轻,没背景没人脉,一心只想做帝党的;那些有各种势力,妄图在年轻帝王身边安插自己话事人的。军部也不甘示弱,凭什么都是文官候选人,这个位置至少得允文允武,或者,一文一武!然后又有人说,两个人多不好制衡,名额起码得三个人……
是不是要进士出身,还是可以不限荫补,朝上要撕一拨。
要不要经过礼部的资格审核,礼部要撕一拨。
吏部要不要考绩,撕一拨。
这是官家的私人文书官,需不需要走太府、还是走鸿胪寺?撕一拨!
至于年龄限制,出身限制,籍贯限制之类的鸡毛蒜皮都不能细数。总之,这件事僵持了一段时间,不能定案,各派人马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凭姬昭的脾气,他竟然也没催,只是每次他要推行什么政令而遇到阻碍的时候,这个话题总能恰到好处的瓦解一些妄图结盟抱团的派系,十分之好用,好用到让姬昭乐此不疲,身心俱畅。
一次,两次,三次……姬昭的套路用多了,满朝的老狐狸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他们甚至怀疑那个官位也许根本就是正和帝钓出来的毒饼子,官家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放弃又暗搓搓的不想便宜别人;想妥协又经不住互相使绊子。朝上朝下纠结了很是一阵子,不过,老狐狸精毕竟是老狐狸精,不知道他们私下如何做得平衡与取舍,一盘散沙的局面真就被他们平抑物议,权衡好了各方势力,没哭没闹没有猪队友的把一份候选人名单递到正和帝的案头——老狐狸精们出招了,姬昭微微一笑,一个反手,就把他们的小心思捣毁个十成十。
“嗯,名单是用心拟过的,甚好。”姬昭没有表示任何不满意,还跟几位卿家多说了几句,“朕非常期待,过几日会亲自招他们来一一问话。”
嗯?什么意思?一个小小文书官,干嘛还劳烦官家亲自面试?
姬昭对候选人的要求,有聪明而敏锐的头脑,有洞察性,有建设性,有独立性……要求标准之高,任谁会相信这仅仅是为帝王整理文书?换个角度想,若帝王培养出这等眼力、资历的手下,这是早晚要入阁吖——那就是万分看重,帝之心腹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