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心里的疑惑很快就得到了解答,康熙到了屋内休息时,见没有外人在跟前,便笑问胤礽道:“你看石文炳怎么样?”
胤礽想了想,答道:“儿子瞧着似乎甚好。”
康熙听了这话,笑道:“瓜尔佳氏祖上三代均任八旗武职,口碑皆佳。他祖上征战南北,军功卓著,或镇守地方,也是政绩斐然。何况,他虽是汉军旗,却本系满洲,是苏完瓜尔佳氏,他家数代任明建州左卫指挥签事。他家高祖石翰迁居辽东,以名有石字,遂以石为氏。到了本朝天命年间,其兄弟三人,遵其父遗愿,以城迎降,石廷柱被授以游击世职,命在文馆行走,后隶汉军正白旗。石廷柱第三子华善是石文炳之父,也是个有战功的。要朕说,他家是显赫世家,自然是极好的。”
康熙科普完了,才望着胤礽话锋一转,笑问道:“你的那件大事儿,办完了吗?”
胤礽当然知道康熙所问何事,就是康熙临走前还惦记着的那件事,当下便答道:“回皇阿玛,办完了。”
康熙一听就满意了,笑道:“那就好,那就好。”
如此一来,那他也就放下这一桩心事了。
“石文炳过两日就要回杭州去了,朕翌日就要回宫,你就在这南苑多待两日,抽空见一见他,和他说说话,也好叫他瞧一瞧,皇太子是个什么样的品性,”
康熙道,“他家眷俱在任上,等他回去之后,也叫他方便跟她们形容形容,皇太子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是,皇阿玛,”胤礽应了,心里虽猜到是怎么一回事了,但也还是要问个明白的,“阿玛跟我说石家显赫,又说要儿子去见见石文炳,儿子想知道,阿玛是叫儿子去施恩,还是叫儿子去结交?儿子也好弄清楚了,总不能因儿子无知而坏了阿玛的安排。”
康熙笑看了胤礽一眼,道:“你就是不问,朕也要与你说的,这事儿,朕也没打算瞒着你。”
“前两年给你选了两个侧福晋后,朕这心里,就一直惦记着要给你挑个出身好模样好的太子妃,这事儿早两年朕就在考虑了,南巡到了杭州,见到了石文炳,这一路要他护送回来,朕不时和他说说话,他家长女的情况,朕也了解了,要说模样,那自然是不差的,更要紧的是,出身年岁性情都是极好的,正好与你相配,”
康熙道,“朕的这层意思,也透给石文炳知道了,朕赐了他一柄如意,也算是定下了他家的长女。朕要他跟着回京来,也是存了要他瞧瞧你,并且要你跟他接触接触的意思。”
眼前是太子妃,而等到太子即位,那太子妃自然就是皇后了。因此,康熙替胤礽选太子妃,实则就是在选将来能母仪天下之皇后。
也正是因为这样,康熙才在极早的时候就在思虑这个问题了,足足想了两年,才定下了石文炳之女。
石文炳隶属汉军正白旗,但他并非汉人,其族本系满洲,这样一来,其女册封为太子妃,既能拉拢汉人团结汉军旗,又能不破坏祖宗规矩,母仪天下的皇后依旧是满人,这是两全其美。
再者,他前头的两个皇后,都出自两黄旗,可因鳌拜圈地那件事,两黄旗和正白旗闹得很不愉快,其间仇隙很大,选个正白旗的皇后,也算是平衡上三旗的关系,也是一举数得的事情。
果然是预备着给他选太子妃的事,胤礽默然,便听康熙又开口道:“只不过,你现今年纪尚小,两个侧福晋也没还有进门,册封太子妃之事倒也不急于一时,你现今最要紧的事还是学业为重。朕的意思是再等几年,石文炳倒也想把女儿多留几年,朕同意了。只是,不知道你肯不肯听朕这样的安排?”
胤礽巴不得晚些娶媳妇,现在年纪到底还是太小了,他记得,历史上的皇太子是年满二十才大婚的,不管当时是因为什么,反正他觉得这样才合乎常理。
“儿子无异议,自然是听阿玛安排的,”胤礽道,“其实儿子也觉得,这几年还是应当以学业为重的。”
康熙笑了笑,又叹道:“其实朕尚有另一层顾虑。朕如今尚且硬朗,且还能护着你,你也不必太早大婚了。你不比朕当年,朕当年早早大婚也是为了亲政,所以才在不满十三岁时就大婚,将你额娘娶来做皇后,现在想来,那会儿到底还是太年幼了。朕有时候想着,你额娘早早过逝,未必不是年轻时太早生育而亏了身子的缘故。朕不愿意要你也重蹈覆辙,所以朕干脆将你的大婚延后几年,等你和石氏俱都长成了再行婚嫁。到了那时,她也能替你生儿育女,恐怕就不会再像你额娘似的,早早离你而去了。”
胤礽没想到康熙还虑到了这一点,忍不住在心里给康熙点了个赞,如果要他也顶着个十三四岁的身子大婚,他觉得他真的会顶不住的。幸而康熙有顾虑,将他大婚之事延后了几年。
“阿玛考虑周全,儿子听阿玛安排就是了。”
“只是,如此一来,石氏便不必参加选秀了,朕虽替她选了个好前程,但是也阻了她与你见面的时间,她进宫还得好几年,可你身边却不会断了人服侍,这样一来,到底对她有些不公平,”
康熙笑道,“她将来到底也是你的太子妃,朕也不能不顾及她的感受,所以,朕与石文炳商量过了,这几年,你们俩可以互相写写信,说说话,朕不限制你们,朕会派专人替你送信去杭州给石氏,你们可以互相了解了解,将来也不至于太过生疏。这一层意思,石文炳也会跟他长女说的。”
--
胤礽想了想,答道:“儿子瞧着似乎甚好。”
康熙听了这话,笑道:“瓜尔佳氏祖上三代均任八旗武职,口碑皆佳。他祖上征战南北,军功卓著,或镇守地方,也是政绩斐然。何况,他虽是汉军旗,却本系满洲,是苏完瓜尔佳氏,他家数代任明建州左卫指挥签事。他家高祖石翰迁居辽东,以名有石字,遂以石为氏。到了本朝天命年间,其兄弟三人,遵其父遗愿,以城迎降,石廷柱被授以游击世职,命在文馆行走,后隶汉军正白旗。石廷柱第三子华善是石文炳之父,也是个有战功的。要朕说,他家是显赫世家,自然是极好的。”
康熙科普完了,才望着胤礽话锋一转,笑问道:“你的那件大事儿,办完了吗?”
胤礽当然知道康熙所问何事,就是康熙临走前还惦记着的那件事,当下便答道:“回皇阿玛,办完了。”
康熙一听就满意了,笑道:“那就好,那就好。”
如此一来,那他也就放下这一桩心事了。
“石文炳过两日就要回杭州去了,朕翌日就要回宫,你就在这南苑多待两日,抽空见一见他,和他说说话,也好叫他瞧一瞧,皇太子是个什么样的品性,”
康熙道,“他家眷俱在任上,等他回去之后,也叫他方便跟她们形容形容,皇太子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是,皇阿玛,”胤礽应了,心里虽猜到是怎么一回事了,但也还是要问个明白的,“阿玛跟我说石家显赫,又说要儿子去见见石文炳,儿子想知道,阿玛是叫儿子去施恩,还是叫儿子去结交?儿子也好弄清楚了,总不能因儿子无知而坏了阿玛的安排。”
康熙笑看了胤礽一眼,道:“你就是不问,朕也要与你说的,这事儿,朕也没打算瞒着你。”
“前两年给你选了两个侧福晋后,朕这心里,就一直惦记着要给你挑个出身好模样好的太子妃,这事儿早两年朕就在考虑了,南巡到了杭州,见到了石文炳,这一路要他护送回来,朕不时和他说说话,他家长女的情况,朕也了解了,要说模样,那自然是不差的,更要紧的是,出身年岁性情都是极好的,正好与你相配,”
康熙道,“朕的这层意思,也透给石文炳知道了,朕赐了他一柄如意,也算是定下了他家的长女。朕要他跟着回京来,也是存了要他瞧瞧你,并且要你跟他接触接触的意思。”
眼前是太子妃,而等到太子即位,那太子妃自然就是皇后了。因此,康熙替胤礽选太子妃,实则就是在选将来能母仪天下之皇后。
也正是因为这样,康熙才在极早的时候就在思虑这个问题了,足足想了两年,才定下了石文炳之女。
石文炳隶属汉军正白旗,但他并非汉人,其族本系满洲,这样一来,其女册封为太子妃,既能拉拢汉人团结汉军旗,又能不破坏祖宗规矩,母仪天下的皇后依旧是满人,这是两全其美。
再者,他前头的两个皇后,都出自两黄旗,可因鳌拜圈地那件事,两黄旗和正白旗闹得很不愉快,其间仇隙很大,选个正白旗的皇后,也算是平衡上三旗的关系,也是一举数得的事情。
果然是预备着给他选太子妃的事,胤礽默然,便听康熙又开口道:“只不过,你现今年纪尚小,两个侧福晋也没还有进门,册封太子妃之事倒也不急于一时,你现今最要紧的事还是学业为重。朕的意思是再等几年,石文炳倒也想把女儿多留几年,朕同意了。只是,不知道你肯不肯听朕这样的安排?”
胤礽巴不得晚些娶媳妇,现在年纪到底还是太小了,他记得,历史上的皇太子是年满二十才大婚的,不管当时是因为什么,反正他觉得这样才合乎常理。
“儿子无异议,自然是听阿玛安排的,”胤礽道,“其实儿子也觉得,这几年还是应当以学业为重的。”
康熙笑了笑,又叹道:“其实朕尚有另一层顾虑。朕如今尚且硬朗,且还能护着你,你也不必太早大婚了。你不比朕当年,朕当年早早大婚也是为了亲政,所以才在不满十三岁时就大婚,将你额娘娶来做皇后,现在想来,那会儿到底还是太年幼了。朕有时候想着,你额娘早早过逝,未必不是年轻时太早生育而亏了身子的缘故。朕不愿意要你也重蹈覆辙,所以朕干脆将你的大婚延后几年,等你和石氏俱都长成了再行婚嫁。到了那时,她也能替你生儿育女,恐怕就不会再像你额娘似的,早早离你而去了。”
胤礽没想到康熙还虑到了这一点,忍不住在心里给康熙点了个赞,如果要他也顶着个十三四岁的身子大婚,他觉得他真的会顶不住的。幸而康熙有顾虑,将他大婚之事延后了几年。
“阿玛考虑周全,儿子听阿玛安排就是了。”
“只是,如此一来,石氏便不必参加选秀了,朕虽替她选了个好前程,但是也阻了她与你见面的时间,她进宫还得好几年,可你身边却不会断了人服侍,这样一来,到底对她有些不公平,”
康熙笑道,“她将来到底也是你的太子妃,朕也不能不顾及她的感受,所以,朕与石文炳商量过了,这几年,你们俩可以互相写写信,说说话,朕不限制你们,朕会派专人替你送信去杭州给石氏,你们可以互相了解了解,将来也不至于太过生疏。这一层意思,石文炳也会跟他长女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