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页
有了杜恭俊动脑子去上奏,胤礽果真轻松了许多。
胤礽也很无奈,汗阿玛已经被他刺激地犹如惊弓之鸟啦!
现在可不能再刺激汗阿玛,有什么事儿让别人顶上,而胤礽自己,则翻阅起了以往帝王阅兵的记录,结合小美系统里的资料,整理起了阅兵需要的前期准备。
阅兵之事由胤禔上奏提议,又经由兵部尚书的附议,加之纳兰明珠远在盛京,而其留下的党羽唯大阿哥马首是瞻,朝野之中帮胤禔说话的臣子还真有不少。
胤禔一直以来都表现的成熟稳重,给康熙的感觉就两个字,“靠谱”!
比起性格跳脱,鬼点子多的太子,皇长子要稳扎稳打、脚踏实地许多。
尽管心里也知道,太子与大阿哥见了面,必定会影响到他,可第一次拿到长子用词严谨、稳重的上奏,康熙果真十分重视。
阅兵可有助于帝王与朝臣了解到大清军队的现状,亦可借此名目来操练八旗,这事儿的效率比帝王带领八旗及王公去围猎似乎更高一些。
帝王思索再三,有些不放心这样的大事交给两个孩子来搞未免儿戏,于是责令兵部尚书及礼部尚书,共同拟定章程,实行训练计划,并选择出适合参与阅兵的人马。
步兵、骑兵、刀兵、弓箭兵、弩兵等等,常驻在京师的八旗分为上三旗与下五旗,并且还从低到高,地位均有不同,下五旗的接触子弟们终生都在为了抬起而努力,所谓的“抬旗”,于他们而言是光宗耀祖。
八旗子弟之间这种阶级关系,让上三旗成了人们的向往,而上三旗出身的人,则天然就有优势,并且自傲。
八旗之间并非是一直以来都和睦可亲的,他们时常因为待遇不公而发生摩擦,可到底,他们都是捏在皇上手中的军队,只要皇上表现出些许亲近某一旗的倾向,则其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甚至于是施琅培养组建起来的海军,都被编入了“八旗”之中。
【所谓的“旗”,是游牧民族军队的一种编制,率军之人都不称呼为将军,而是旗主。】从小美的信息整合中可以得知,“八旗”之制乃清军入关以后,满人的文化结合汉人文化后酝酿出来的畸形产物。
通过“八旗”,将满、蒙、汉军皆融入这个体系之中,这本是一件有利于民族融合的举措,却因其注重阶级分明,上三旗与下五旗之间的地位不对等而产生了较为恶劣的影响。这一种影响若是长期持续下去,虽于帝王权柄无碍,却碍于国之军力发展。
军队制度的改变现状还不是胤礽有这个魄力去动的地方,比起如同庞然大物一样的八旗之制,他还太过稚嫩,想要改变它,得从点滴做起,好在他在最适合的年纪,迈出了第一步,阅兵。
根据八旗之中的地位不同,出场的先后顺序,也将是由上三旗,之后才安排到下五旗。
这种出场顺序,已经足够引起有心之人的深思,借助此次阅兵的机会,杜恭俊所上奏的“收台湾之海域商贸,成大清国内贸”的建议也拿到了台前来说,胤礽趁机提议:“不如成立海军,编入新军,以掌东亚海域之贸易。”
到了礼部历练大半年,太子成熟了许多,于朝会上也时常发表自己的见解。
应不应胤礽的提议,这个再说,反正康熙是挺满意胤礽的表现。
老父亲看到终于成熟稳重,再也不给他闹出烂摊子的儿子,欣慰地心口发胀。
自康熙采纳胤禔提议,责令两部尚书共同负责阅兵以后,八旗子弟迎来了哭爹喊娘的加训。
不知多少人在背地里骂皇长子,又不知有多少人借着此次加训,表现优异而得上官看中,由此升迁。
秋天即将临近,在京城最大的重事,殿试完成后,郑克塽降清的队伍也在大军的护送下到达了天子脚下。
迎接郑克塽的,除去本就准备好的迎宾礼官队伍以外,大清还为他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
八旗阅兵!
凶悍的骑兵,高壮的骏马,闪烁着寒芒的锋利兵器,无一不彰显着虎狼之师的魄力。
郑克塽出身于海边,一辈子与海军为伍,几时见过这样威风凌凌的陆军骑兵?
除此以外,更有长矛兵,人人手中配一把锐不可当的“丈八蛇矛”,从外形来看,是仿三国时猛将张飞的武器而制。
弩兵手中的连弩,瞬息发出,整齐划一,准头皆入靶心,射击效率比之火器枪兵也差不离了,而连弩的制造成本,比火器可要低廉许多。
郑克塽没想到,自己老老实实地跑来京城投降,做好了接受大清帝王的册封称臣,竟迎来这样盛大的“迎宾之礼”。
能够在兄长与舅舅的交锋夹缝中生存至今,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识趣。
身边的人一直都在宽慰郑克塽,只要他识趣,大清帝王会厚待他,他的小命说不定比留在台湾更加安全,至少在京城,不必担忧被刺杀死于非命。
可如今,郑克塽又不确定了,大清威风凌凌的陆地雄师比海军的战斗力更加强悍,清帝邀请他一同观看阅兵,是在威胁他,还是在恐吓他?
郑克塽脸色煞白,本就如鼠的胆子,这一回更加瑟瑟发抖起来。
阅兵之盛大景象,可振军之士气,扬军之威风。
--
胤礽也很无奈,汗阿玛已经被他刺激地犹如惊弓之鸟啦!
现在可不能再刺激汗阿玛,有什么事儿让别人顶上,而胤礽自己,则翻阅起了以往帝王阅兵的记录,结合小美系统里的资料,整理起了阅兵需要的前期准备。
阅兵之事由胤禔上奏提议,又经由兵部尚书的附议,加之纳兰明珠远在盛京,而其留下的党羽唯大阿哥马首是瞻,朝野之中帮胤禔说话的臣子还真有不少。
胤禔一直以来都表现的成熟稳重,给康熙的感觉就两个字,“靠谱”!
比起性格跳脱,鬼点子多的太子,皇长子要稳扎稳打、脚踏实地许多。
尽管心里也知道,太子与大阿哥见了面,必定会影响到他,可第一次拿到长子用词严谨、稳重的上奏,康熙果真十分重视。
阅兵可有助于帝王与朝臣了解到大清军队的现状,亦可借此名目来操练八旗,这事儿的效率比帝王带领八旗及王公去围猎似乎更高一些。
帝王思索再三,有些不放心这样的大事交给两个孩子来搞未免儿戏,于是责令兵部尚书及礼部尚书,共同拟定章程,实行训练计划,并选择出适合参与阅兵的人马。
步兵、骑兵、刀兵、弓箭兵、弩兵等等,常驻在京师的八旗分为上三旗与下五旗,并且还从低到高,地位均有不同,下五旗的接触子弟们终生都在为了抬起而努力,所谓的“抬旗”,于他们而言是光宗耀祖。
八旗子弟之间这种阶级关系,让上三旗成了人们的向往,而上三旗出身的人,则天然就有优势,并且自傲。
八旗之间并非是一直以来都和睦可亲的,他们时常因为待遇不公而发生摩擦,可到底,他们都是捏在皇上手中的军队,只要皇上表现出些许亲近某一旗的倾向,则其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甚至于是施琅培养组建起来的海军,都被编入了“八旗”之中。
【所谓的“旗”,是游牧民族军队的一种编制,率军之人都不称呼为将军,而是旗主。】从小美的信息整合中可以得知,“八旗”之制乃清军入关以后,满人的文化结合汉人文化后酝酿出来的畸形产物。
通过“八旗”,将满、蒙、汉军皆融入这个体系之中,这本是一件有利于民族融合的举措,却因其注重阶级分明,上三旗与下五旗之间的地位不对等而产生了较为恶劣的影响。这一种影响若是长期持续下去,虽于帝王权柄无碍,却碍于国之军力发展。
军队制度的改变现状还不是胤礽有这个魄力去动的地方,比起如同庞然大物一样的八旗之制,他还太过稚嫩,想要改变它,得从点滴做起,好在他在最适合的年纪,迈出了第一步,阅兵。
根据八旗之中的地位不同,出场的先后顺序,也将是由上三旗,之后才安排到下五旗。
这种出场顺序,已经足够引起有心之人的深思,借助此次阅兵的机会,杜恭俊所上奏的“收台湾之海域商贸,成大清国内贸”的建议也拿到了台前来说,胤礽趁机提议:“不如成立海军,编入新军,以掌东亚海域之贸易。”
到了礼部历练大半年,太子成熟了许多,于朝会上也时常发表自己的见解。
应不应胤礽的提议,这个再说,反正康熙是挺满意胤礽的表现。
老父亲看到终于成熟稳重,再也不给他闹出烂摊子的儿子,欣慰地心口发胀。
自康熙采纳胤禔提议,责令两部尚书共同负责阅兵以后,八旗子弟迎来了哭爹喊娘的加训。
不知多少人在背地里骂皇长子,又不知有多少人借着此次加训,表现优异而得上官看中,由此升迁。
秋天即将临近,在京城最大的重事,殿试完成后,郑克塽降清的队伍也在大军的护送下到达了天子脚下。
迎接郑克塽的,除去本就准备好的迎宾礼官队伍以外,大清还为他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
八旗阅兵!
凶悍的骑兵,高壮的骏马,闪烁着寒芒的锋利兵器,无一不彰显着虎狼之师的魄力。
郑克塽出身于海边,一辈子与海军为伍,几时见过这样威风凌凌的陆军骑兵?
除此以外,更有长矛兵,人人手中配一把锐不可当的“丈八蛇矛”,从外形来看,是仿三国时猛将张飞的武器而制。
弩兵手中的连弩,瞬息发出,整齐划一,准头皆入靶心,射击效率比之火器枪兵也差不离了,而连弩的制造成本,比火器可要低廉许多。
郑克塽没想到,自己老老实实地跑来京城投降,做好了接受大清帝王的册封称臣,竟迎来这样盛大的“迎宾之礼”。
能够在兄长与舅舅的交锋夹缝中生存至今,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识趣。
身边的人一直都在宽慰郑克塽,只要他识趣,大清帝王会厚待他,他的小命说不定比留在台湾更加安全,至少在京城,不必担忧被刺杀死于非命。
可如今,郑克塽又不确定了,大清威风凌凌的陆地雄师比海军的战斗力更加强悍,清帝邀请他一同观看阅兵,是在威胁他,还是在恐吓他?
郑克塽脸色煞白,本就如鼠的胆子,这一回更加瑟瑟发抖起来。
阅兵之盛大景象,可振军之士气,扬军之威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