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由大理寺主查,刑部辅助,已经揪出了一大批官员。最后虽然大理寺未禀明,但不少人已经猜到此事后面怕是有皇室中人参与。
朝臣脑子转得极快,当年圣上登基是一件不可言说事。当年帝名下众多的皇子中,可如今真要掰着手指头算,勉强能成气候的,似乎也就只有那位身在京城的誉王了。
学子大哭文庙一事虽说来自大晏各地的学子都有参与,但明眼人还是能看出主导之人是何人的。
其实朝堂众臣也有怀疑,近几届科举中,江南学子录取人数要多了不少,只不过每年的前三甲大多是来自大晏各处,江南的学子多,却并不是那么显眼。众臣也只当是江南水土养人,盛产人杰罢了,谁又能想到内里竟还有这么一回事。
严尚奉命查探江南官场,如今归来,一来是江南那边的消息,二来也意味着京城这边的幕后黑手即将露出真容。
严尚回京,马不停蹄赶进宫,向皇帝禀报。刘大伴前来相邀,宋晏储也去凑了回热闹。
等到了乾清宫,宋晏储眉头不由一皱。只见严尚浑身狼狈不堪,身上带着泥泞的斑点便罢了,周身甚至隐隐可见血色,面上也是一派憔悴的模样。
“微臣幸不辱命。”
皇帝也是皱眉问道:“爱卿这是怎么回事?”
“回陛下,微臣回京路上,惨遭贼子截杀。微臣侥幸脱身,不敢耽误,快马加鞭回京。又怕夜长梦多,未整理仪容便进宫面圣,还望陛下恕臣不敬之罪。”
听到截杀二字,皇帝面色微臣,又听他后面所言,面色稍稍缓了缓,沉声道:“爱卿之意,朕明白。刘怀银——”
刘大伴立刻躬身:“奴才在。”
皇帝颔首:“给严爱卿看茶赐座。”
严尚惶恐行礼,皇帝示意他不必拘束,严尚这才慢慢将江南所见所闻细细道来。
江南世家大族根基之深,比之京城那些世袭罔替的家族还要庞大一些。毕竟京城是在天子脚下,皇帝有意抑制世家,自然不会放任他们太过发展壮大。可江南天高皇帝远,比之京城,自是不同。
那些世家逐渐发展壮大,盘踞一方,彼此之间又有姻亲关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条浓密的关系网,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整个江南地区都要动荡。
都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若是皇帝派来的知州是强龙,那这些世家就是地头蛇。他们彼此关系紧密,又一心对外,那些京城来的知州也不过一人之力,又怎能与这么庞大的家族相抗衡?
皇帝有心整治江南,那些世家也不会束手就擒。对于经常来的知州他们多是持拉拢的态度,若是拉拢得当,那自然两项互利共赢;若是不成,他们盘踞在江南这么多年,也自然有无数种方法能把那新上任的知州赶回去。
如今江南的知州,就属于上一种情况。
两相联合之下,江南地区上报给朝廷的是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百姓和乐。而实际上那些世家鱼肉乡里,侵占良田,逼得百姓无田可种……
种种恶况,都掩盖在所谓的鱼米之乡的美名之下。
如此还不算完。科举本就为选拔人才,可江南那些世家却是刻意垄断科举。每年乡试录取百人,可着百人中有近九成的出身世家大族,再不济也是依附于那些世家的商贾富户。真正出身贫寒的民间学子,仅有不足十人!
要知道,哪怕世家大族的郎君有家族的优势得以学习最丰富的藏书、请教最优秀的先生,可十中取九的概率,还是宛如天方夜谭。
更别说,就这十人,还是那些世家为求“公正”而“施舍”出来的。
而今年江南之所以有这么多贫寒学子得以进京赶考,也不过是因为太子殿下在江南待过两年,那些世家为免暴露,才让中举人数稍显“均衡”了一些。
皇帝闻言,沉默良久。
哪怕事先知道此事,可此刻听严尚这般细致无比的讲述一遍,终究还是不一样。
皇帝叹了口气,挥了挥手:“朕知道了。”
严尚规规矩矩垂眸,老老实实坐着。
宋晏储位于上首,仍旧是慢悠悠地品着清茶,对这些事,仿佛丝毫没有惊讶。
皇帝看了眼太子,又转回到严尚身上,温声关怀道:“爱卿长途奔波也是辛苦,且先回去歇歇吧。朕派个太医随你一同回去。”
“有劳陛下关心。”严尚也不推拒。
皇帝挥了挥手,等到人都下去,他才转身看向太子:“你早有预料。”
宋晏储抿了口茶:“大差不差。”
皇帝眼皮子跳了跳,想起当年她执意要去江南,当时他就觉此事蹊跷,却不想,她的算计,竟是应在了两年后的现在。
皇帝道:“那朕便要看看,你这番算计能起到多大作用了。”
茶盏热气氤氲,朦胧地映在宋晏储的面上,她虚虚地看向殿外,声音缥缈:“总归是能断了那小鬼的一双手脚的。”
·
严尚回京,京中提心吊胆,却不想接连两日他都在家中休养,就连大理寺那边都没了动静。众人心中疑惑,正怀疑莫不是皇帝不欲继续往下查了,却忽闻刑部尚书被下了狱。
纷繁的京城仿佛被掐住了脖子,一丝的声音都发不出来。
刑部尚书……
众人细细一想,只觉荒谬。
--
朝臣脑子转得极快,当年圣上登基是一件不可言说事。当年帝名下众多的皇子中,可如今真要掰着手指头算,勉强能成气候的,似乎也就只有那位身在京城的誉王了。
学子大哭文庙一事虽说来自大晏各地的学子都有参与,但明眼人还是能看出主导之人是何人的。
其实朝堂众臣也有怀疑,近几届科举中,江南学子录取人数要多了不少,只不过每年的前三甲大多是来自大晏各处,江南的学子多,却并不是那么显眼。众臣也只当是江南水土养人,盛产人杰罢了,谁又能想到内里竟还有这么一回事。
严尚奉命查探江南官场,如今归来,一来是江南那边的消息,二来也意味着京城这边的幕后黑手即将露出真容。
严尚回京,马不停蹄赶进宫,向皇帝禀报。刘大伴前来相邀,宋晏储也去凑了回热闹。
等到了乾清宫,宋晏储眉头不由一皱。只见严尚浑身狼狈不堪,身上带着泥泞的斑点便罢了,周身甚至隐隐可见血色,面上也是一派憔悴的模样。
“微臣幸不辱命。”
皇帝也是皱眉问道:“爱卿这是怎么回事?”
“回陛下,微臣回京路上,惨遭贼子截杀。微臣侥幸脱身,不敢耽误,快马加鞭回京。又怕夜长梦多,未整理仪容便进宫面圣,还望陛下恕臣不敬之罪。”
听到截杀二字,皇帝面色微臣,又听他后面所言,面色稍稍缓了缓,沉声道:“爱卿之意,朕明白。刘怀银——”
刘大伴立刻躬身:“奴才在。”
皇帝颔首:“给严爱卿看茶赐座。”
严尚惶恐行礼,皇帝示意他不必拘束,严尚这才慢慢将江南所见所闻细细道来。
江南世家大族根基之深,比之京城那些世袭罔替的家族还要庞大一些。毕竟京城是在天子脚下,皇帝有意抑制世家,自然不会放任他们太过发展壮大。可江南天高皇帝远,比之京城,自是不同。
那些世家逐渐发展壮大,盘踞一方,彼此之间又有姻亲关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条浓密的关系网,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整个江南地区都要动荡。
都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若是皇帝派来的知州是强龙,那这些世家就是地头蛇。他们彼此关系紧密,又一心对外,那些京城来的知州也不过一人之力,又怎能与这么庞大的家族相抗衡?
皇帝有心整治江南,那些世家也不会束手就擒。对于经常来的知州他们多是持拉拢的态度,若是拉拢得当,那自然两项互利共赢;若是不成,他们盘踞在江南这么多年,也自然有无数种方法能把那新上任的知州赶回去。
如今江南的知州,就属于上一种情况。
两相联合之下,江南地区上报给朝廷的是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百姓和乐。而实际上那些世家鱼肉乡里,侵占良田,逼得百姓无田可种……
种种恶况,都掩盖在所谓的鱼米之乡的美名之下。
如此还不算完。科举本就为选拔人才,可江南那些世家却是刻意垄断科举。每年乡试录取百人,可着百人中有近九成的出身世家大族,再不济也是依附于那些世家的商贾富户。真正出身贫寒的民间学子,仅有不足十人!
要知道,哪怕世家大族的郎君有家族的优势得以学习最丰富的藏书、请教最优秀的先生,可十中取九的概率,还是宛如天方夜谭。
更别说,就这十人,还是那些世家为求“公正”而“施舍”出来的。
而今年江南之所以有这么多贫寒学子得以进京赶考,也不过是因为太子殿下在江南待过两年,那些世家为免暴露,才让中举人数稍显“均衡”了一些。
皇帝闻言,沉默良久。
哪怕事先知道此事,可此刻听严尚这般细致无比的讲述一遍,终究还是不一样。
皇帝叹了口气,挥了挥手:“朕知道了。”
严尚规规矩矩垂眸,老老实实坐着。
宋晏储位于上首,仍旧是慢悠悠地品着清茶,对这些事,仿佛丝毫没有惊讶。
皇帝看了眼太子,又转回到严尚身上,温声关怀道:“爱卿长途奔波也是辛苦,且先回去歇歇吧。朕派个太医随你一同回去。”
“有劳陛下关心。”严尚也不推拒。
皇帝挥了挥手,等到人都下去,他才转身看向太子:“你早有预料。”
宋晏储抿了口茶:“大差不差。”
皇帝眼皮子跳了跳,想起当年她执意要去江南,当时他就觉此事蹊跷,却不想,她的算计,竟是应在了两年后的现在。
皇帝道:“那朕便要看看,你这番算计能起到多大作用了。”
茶盏热气氤氲,朦胧地映在宋晏储的面上,她虚虚地看向殿外,声音缥缈:“总归是能断了那小鬼的一双手脚的。”
·
严尚回京,京中提心吊胆,却不想接连两日他都在家中休养,就连大理寺那边都没了动静。众人心中疑惑,正怀疑莫不是皇帝不欲继续往下查了,却忽闻刑部尚书被下了狱。
纷繁的京城仿佛被掐住了脖子,一丝的声音都发不出来。
刑部尚书……
众人细细一想,只觉荒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