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雅翻到第二页,总算有点东西了,沈建东写了一句疑问“开会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是不是可以随便摆摊了?”,余思雅看到这句不知道该笑还是该气。
见她扫完稿子,沈建东连忙忐忑不安地问道:“嫂子,这……我这写得还行吧?我真的已经尽力了,你看,我草稿纸都报废了十几张,你就让我过关吧。”
余思雅本来也没想为难他,之所以让他写这个也是希望他能认真看报纸,了解时局变化。虽然沈建东写的稿子不怎么样,但好歹抓住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重点,余思雅就勉强算他过关了。
合上稿子,余思雅说:“以后我会定期带报纸回家,你跟香香、红英都要养成每日读报的好习惯。”
“嫂子,这么说我的稿子过了?”沈建东惊喜地问。
余思雅笑睨了他一眼:“勉强算你过关吧,走,嫂子带你去个好地方。”
沈建东满是好奇地跟着余思雅出了门。
也没走远,就到了巷子尾一个单独的小房子门前,余思雅停下了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串钥匙,丢给了沈建东:“打开门看看!”
“这……”沈建东惊讶地看着这个院子,“嫂子,咱们买新房子了吗?”
余思雅好笑:“想什么呢,找人租的,现在还不能买,别胡说,你嫂子我绝对不会干政策红线以外的事,你也给我记住这一点。”
好吧,沈建东不敢说话了,赶紧拿出钥匙打开了门。入目是一间空荡荡的大屋子,屋子正中央摆放着一个半人多高的机器,机器圆滚滚的,很大。
“嫂子,这是什么?”沈建东跑过去,上下打量了一圈也没分辨出这是什么东西。
余思雅从机器的肚子里拿出一个小本本,递给沈建东。
沈建东低头翻开,上面是手写的字“炒瓜子机操作说明书”。
沈建东猛地抬起头,目瞪口呆地看着余思雅:“嫂子,这……你从哪儿弄来的,这东西可以炒瓜子吗?”
余思雅轻抚着机器说:“建东,靠你的胳膊一锅能炒多少瓜子?几十斤不得了吧,还费时费力,这个机器一次性能炒几百斤瓜子,而且温度更稳定,不用你自己搅拌,只要盯着机器就行了,一个人可能同时看好几台机器。你说机器好,还是人工好?”
“当然机器好,嫂子,你怎么想到弄这个的?”沈建东激动地看着机器,跟看宝贝似的。有了这东西,他就不用辛辛苦苦自己炒瓜子了。
余思雅慢悠悠地说:“我让田主任帮忙做的,炒瓜子的原理并不难,主要是火候控制要适宜。具体效果怎么样,需要你去验证,你明天来试试效果,如果有需要调整的,可以联系田主任,让他帮忙改进,等机器改造好了,多买几台机器,这样炒瓜子的效率就提上来了。建东,记住了,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光靠手工是做不大做不强的,摆摊搞小买卖更是下下策。这个机器不算什么,在日本,在米国,他们有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线,生产同样的东西,我们可能需要一百个人,他们只需要十个,这就是差距!”
沈建东两眼放光,整个人的思想观念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第一次意识到技术的优势和力量。
“嫂子,我明白了,我明天就开始试,有不懂的我就找田主任请教。”
余思雅笑着说:“好,我相信你,不过这个说明书是田主任特意为你写的,国外进口的很多可是用的外语,你能看得懂吗?”
沈建东纠结了。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余思雅没多说,轻轻拍了拍他的肩:“不着急,慢慢来,咱们先将咱们的瓜子王国建立起来!”
第115章
23日,门市部的销量果然实现了井喷式增长。
清河鸭食品两个门市部的销售额都达到了历史高峰的两万多元,羽绒服更是一天就卖出了一千多件,直接回笼资金四万多元。仅仅这一天,三个门市部就卖出了九万多的货款。
有了这个销量做保证,丁舜也不担心生产的羽绒服卖不出去了,将精力都投入到了厂子里,争取多生产点羽绒服出来,趁着这股东风多赚点。
更巧的是天公作美,23日晚上突然刮起了呼啸的北风。寒风肆虐了一夜,清晨,大家推开窗户发现地面上一片雪白,天空中还飘荡着轻盈的雪花。
气温一下子跌到了零度以下,寒潮来袭,但该上班的还是要上班,该上学的还是得上学。漂亮时尚的羊毛大衣就没那么保暖了,很多人都换上了厚厚的棉袄出门。
这时候穿羽绒服的同志就成了上班路上最靓丽的风景线,相对时尚的设计,轻盈质感良好,在一众灰扑扑的棉袄中格外显眼,最重要的是看起来似乎还挺暖和的。
路明惠拎着包踏进报社,解开围巾坐下,旁边去年才进报社的小记者就凑了过来:“路主编,你今天就穿这个羽绒服出门,不冷吗?”
还不相信她的话啊?路明惠从口袋里抽出左手,忽地抓住了小姑娘冰凉的手,笑着问:“你说冷不冷?”
小姑娘冰凉的小手像是触碰到了一个暖炉子,热乎乎的。她惊呆了:“路主编你的手真暖和,这个羽绒服薄薄的,没想到这么暖和!”
路明惠跟着笑了:“我也没想到下雪天穿这个衣服也这么暖和。”
小姑娘是报社的同志,自然知道清河鸭的事迹,也想支持支持清河鸭,但她才工作一年多,工资还比不上路明惠这样的老同志,花三四十块钱去买一件羽绒服,对她来说还是贵了点。所以她一直在犹豫,但见路明惠穿的羽绒服不但好看,还真的保暖后,她又兴起了购买羽绒服的念头,打算下班的时候叫上交好的小姐妹一起去逛羽绒服门市部。
--
见她扫完稿子,沈建东连忙忐忑不安地问道:“嫂子,这……我这写得还行吧?我真的已经尽力了,你看,我草稿纸都报废了十几张,你就让我过关吧。”
余思雅本来也没想为难他,之所以让他写这个也是希望他能认真看报纸,了解时局变化。虽然沈建东写的稿子不怎么样,但好歹抓住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重点,余思雅就勉强算他过关了。
合上稿子,余思雅说:“以后我会定期带报纸回家,你跟香香、红英都要养成每日读报的好习惯。”
“嫂子,这么说我的稿子过了?”沈建东惊喜地问。
余思雅笑睨了他一眼:“勉强算你过关吧,走,嫂子带你去个好地方。”
沈建东满是好奇地跟着余思雅出了门。
也没走远,就到了巷子尾一个单独的小房子门前,余思雅停下了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串钥匙,丢给了沈建东:“打开门看看!”
“这……”沈建东惊讶地看着这个院子,“嫂子,咱们买新房子了吗?”
余思雅好笑:“想什么呢,找人租的,现在还不能买,别胡说,你嫂子我绝对不会干政策红线以外的事,你也给我记住这一点。”
好吧,沈建东不敢说话了,赶紧拿出钥匙打开了门。入目是一间空荡荡的大屋子,屋子正中央摆放着一个半人多高的机器,机器圆滚滚的,很大。
“嫂子,这是什么?”沈建东跑过去,上下打量了一圈也没分辨出这是什么东西。
余思雅从机器的肚子里拿出一个小本本,递给沈建东。
沈建东低头翻开,上面是手写的字“炒瓜子机操作说明书”。
沈建东猛地抬起头,目瞪口呆地看着余思雅:“嫂子,这……你从哪儿弄来的,这东西可以炒瓜子吗?”
余思雅轻抚着机器说:“建东,靠你的胳膊一锅能炒多少瓜子?几十斤不得了吧,还费时费力,这个机器一次性能炒几百斤瓜子,而且温度更稳定,不用你自己搅拌,只要盯着机器就行了,一个人可能同时看好几台机器。你说机器好,还是人工好?”
“当然机器好,嫂子,你怎么想到弄这个的?”沈建东激动地看着机器,跟看宝贝似的。有了这东西,他就不用辛辛苦苦自己炒瓜子了。
余思雅慢悠悠地说:“我让田主任帮忙做的,炒瓜子的原理并不难,主要是火候控制要适宜。具体效果怎么样,需要你去验证,你明天来试试效果,如果有需要调整的,可以联系田主任,让他帮忙改进,等机器改造好了,多买几台机器,这样炒瓜子的效率就提上来了。建东,记住了,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光靠手工是做不大做不强的,摆摊搞小买卖更是下下策。这个机器不算什么,在日本,在米国,他们有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线,生产同样的东西,我们可能需要一百个人,他们只需要十个,这就是差距!”
沈建东两眼放光,整个人的思想观念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第一次意识到技术的优势和力量。
“嫂子,我明白了,我明天就开始试,有不懂的我就找田主任请教。”
余思雅笑着说:“好,我相信你,不过这个说明书是田主任特意为你写的,国外进口的很多可是用的外语,你能看得懂吗?”
沈建东纠结了。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余思雅没多说,轻轻拍了拍他的肩:“不着急,慢慢来,咱们先将咱们的瓜子王国建立起来!”
第115章
23日,门市部的销量果然实现了井喷式增长。
清河鸭食品两个门市部的销售额都达到了历史高峰的两万多元,羽绒服更是一天就卖出了一千多件,直接回笼资金四万多元。仅仅这一天,三个门市部就卖出了九万多的货款。
有了这个销量做保证,丁舜也不担心生产的羽绒服卖不出去了,将精力都投入到了厂子里,争取多生产点羽绒服出来,趁着这股东风多赚点。
更巧的是天公作美,23日晚上突然刮起了呼啸的北风。寒风肆虐了一夜,清晨,大家推开窗户发现地面上一片雪白,天空中还飘荡着轻盈的雪花。
气温一下子跌到了零度以下,寒潮来袭,但该上班的还是要上班,该上学的还是得上学。漂亮时尚的羊毛大衣就没那么保暖了,很多人都换上了厚厚的棉袄出门。
这时候穿羽绒服的同志就成了上班路上最靓丽的风景线,相对时尚的设计,轻盈质感良好,在一众灰扑扑的棉袄中格外显眼,最重要的是看起来似乎还挺暖和的。
路明惠拎着包踏进报社,解开围巾坐下,旁边去年才进报社的小记者就凑了过来:“路主编,你今天就穿这个羽绒服出门,不冷吗?”
还不相信她的话啊?路明惠从口袋里抽出左手,忽地抓住了小姑娘冰凉的手,笑着问:“你说冷不冷?”
小姑娘冰凉的小手像是触碰到了一个暖炉子,热乎乎的。她惊呆了:“路主编你的手真暖和,这个羽绒服薄薄的,没想到这么暖和!”
路明惠跟着笑了:“我也没想到下雪天穿这个衣服也这么暖和。”
小姑娘是报社的同志,自然知道清河鸭的事迹,也想支持支持清河鸭,但她才工作一年多,工资还比不上路明惠这样的老同志,花三四十块钱去买一件羽绒服,对她来说还是贵了点。所以她一直在犹豫,但见路明惠穿的羽绒服不但好看,还真的保暖后,她又兴起了购买羽绒服的念头,打算下班的时候叫上交好的小姐妹一起去逛羽绒服门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