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实情,厂子大,意味着职工多,职工多,职工子女更多,家家户户一般都好几个孩子,两个以下的少得可怜。这也是意味着厂子要不断地扩大规模才能给多出来的这部分人提供岗位,可现实是机械厂的效益一年不如一年,有时候还要财政补贴,哪里有钱扩张啊。
“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就算招了工,这些人进了厂子也没事做,反而会引发新的矛盾。而且厂子里这么多职工的子女没工作,解决哪个好?这个有工作,那个没有,肯定不行,但咱们怎么也没办法安置所有人。依我看啊,还不如就像省报说的那样,让这些人自己摆摊卖东西挣钱养活自己算了,劳动不丢人啊,卖东西也很辛苦,我看大太阳的,那些小贩也守在街上。”邹厂长按住额头,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
向厂长一听,有道理啊,而且跟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立即兴奋地说:“对,老邹,你这办法好,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总比硬是分配到咱们的厂子里闲着好,这样还会增加厂子和市财政的负担。让他们自己卖东西吧,我觉得这样就挺好的。”
邹厂长抬眼看他:“你也这么觉得?”
只要不给自己厂子里安排任务,向厂长绝对支持这个事:“对啊,我早就这么想了,只是不敢说,这下总算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同志了。”
邹厂长点点头,犹豫了一会儿说:“光咱们俩不行啊,咱们去拜访拜访熟悉的同志,大家一起向市里面反映这个情况。人多力量大嘛,这样更容易说服市里面,你觉得呢?”
向厂长也一直想拖人下水,听到这个提议,毫不犹豫地投了赞成票:“你说得对,大家一起向市里面反映更好。走,咱们这就去拜访其他厂长。”
三天后,一份集齐了全市二十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签名的意见书递到了高市长的办公桌上。
第146章
1979年8月5日,再寻常不过的一天,但省报公布的一项省里的决议,如同平地一声惊雷,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这项决议的内容是,政府不反对个体户经营,允许一部分工作没着落的年轻人自力更生。不过对此做了一些限制,比如,零售商品控制在两百件以下,不得哄抬物价,高于国营商场的定价等等。
说是不反对,其实就是变相的支持。虽然有诸多的限制,严格控制了小商小贩的规模和定价权,但还是像在密不透风的窗帘中拉开了一条细缝,让人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余思雅放下报纸,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总算有结果了,这件事前前后后忙活了差不多一个月,高市长、路明惠等人都顶着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后期,虽然她没参与,但也听许秘书提过两句,秦书记和高市长为了这事三天两头往省里跑。
好在他们的辛苦没有白费,如今事情总算有了进展,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除此之外,省里还表示,他们非常重视年轻人的就业问题,目前已经动员市里多家厂矿企事业单位,再招一批工,详细的招工单位名单也公布在了报纸上,具体的招工细则请大家前往各招工单位查看。
余思雅看到第二个就是他们清河鸭,招工五百名,第一个是省里排名靠前的食品厂,也招工五百名,后面还有七八家单位,招工数都不多,从几十到几百不等。
但十来家单位加起来,总共的招工人数还是达到了一千六百多。算是近年内,省城最大规模的公开招工了,这极大地安抚了许多焦躁的市民,也将大家对省里这项决议的注意力分了一半走。
不愧是秦书记和高市长,招工的名单早就捏在手里了,早不爆出来,晚不爆出来,这时候才爆出来,时机恰到好处,那些顽固的反对声浪在市民的狂喜和奔走相告中根本掀不起风浪。
不过这也是他们清河鸭服装厂的好机会。
这次他们清河鸭招工名额是最多的两家单位之一,招五百人,但去应聘的肯定能上千,这么多人,有一大半将会落选,没有着落。
落选的这批人得自寻出路,但工作他们估计是找不到了,街头摆摊就成了一项不错的选择。只是基于根深蒂固的观念,很多人还是不大瞧得上摆摊这件事。
那就需要他们清河鸭服装厂来推波助澜了。这批人要是走上了个体户的道路,以后就将是他们清河鸭的第一批经销商。
余思雅拿起电话,拨给了丁舜:“丁厂长,供销社的第一批货发了吗?”
丁舜笑道:“发了,前天就发了,是咱们厂子工人加班加点赶出来的。余总,最近百货公司的采购数量一直在增加,又来了供销社的单子,咱们实在有点吃不消啊,招工的事是不是该提上日程了?”
这件事本来是说让他去广播电台发布的,后来余思雅让他不要管了,一拖就是大半个月,机器都采购回来了,就招工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也难怪丁舜要着急了。
余思雅笑道:“丁厂长,你还没看今天的省报吧,上面公布了招工的名单。你可以将招工的具体信息和安排张贴在门口了。”
丁舜松了口气,欣喜地说:“好,我这就去安排。”
“等一下,先别挂断电话,还有一件事情。”余思雅连忙叫住了丁舜,“这次来应聘的年轻人肯定不少,咱们不可能全部招了,尽量将落选者转化为清河鸭服装厂的小贩。”
--
“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就算招了工,这些人进了厂子也没事做,反而会引发新的矛盾。而且厂子里这么多职工的子女没工作,解决哪个好?这个有工作,那个没有,肯定不行,但咱们怎么也没办法安置所有人。依我看啊,还不如就像省报说的那样,让这些人自己摆摊卖东西挣钱养活自己算了,劳动不丢人啊,卖东西也很辛苦,我看大太阳的,那些小贩也守在街上。”邹厂长按住额头,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
向厂长一听,有道理啊,而且跟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立即兴奋地说:“对,老邹,你这办法好,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总比硬是分配到咱们的厂子里闲着好,这样还会增加厂子和市财政的负担。让他们自己卖东西吧,我觉得这样就挺好的。”
邹厂长抬眼看他:“你也这么觉得?”
只要不给自己厂子里安排任务,向厂长绝对支持这个事:“对啊,我早就这么想了,只是不敢说,这下总算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同志了。”
邹厂长点点头,犹豫了一会儿说:“光咱们俩不行啊,咱们去拜访拜访熟悉的同志,大家一起向市里面反映这个情况。人多力量大嘛,这样更容易说服市里面,你觉得呢?”
向厂长也一直想拖人下水,听到这个提议,毫不犹豫地投了赞成票:“你说得对,大家一起向市里面反映更好。走,咱们这就去拜访其他厂长。”
三天后,一份集齐了全市二十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签名的意见书递到了高市长的办公桌上。
第146章
1979年8月5日,再寻常不过的一天,但省报公布的一项省里的决议,如同平地一声惊雷,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这项决议的内容是,政府不反对个体户经营,允许一部分工作没着落的年轻人自力更生。不过对此做了一些限制,比如,零售商品控制在两百件以下,不得哄抬物价,高于国营商场的定价等等。
说是不反对,其实就是变相的支持。虽然有诸多的限制,严格控制了小商小贩的规模和定价权,但还是像在密不透风的窗帘中拉开了一条细缝,让人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余思雅放下报纸,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总算有结果了,这件事前前后后忙活了差不多一个月,高市长、路明惠等人都顶着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后期,虽然她没参与,但也听许秘书提过两句,秦书记和高市长为了这事三天两头往省里跑。
好在他们的辛苦没有白费,如今事情总算有了进展,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除此之外,省里还表示,他们非常重视年轻人的就业问题,目前已经动员市里多家厂矿企事业单位,再招一批工,详细的招工单位名单也公布在了报纸上,具体的招工细则请大家前往各招工单位查看。
余思雅看到第二个就是他们清河鸭,招工五百名,第一个是省里排名靠前的食品厂,也招工五百名,后面还有七八家单位,招工数都不多,从几十到几百不等。
但十来家单位加起来,总共的招工人数还是达到了一千六百多。算是近年内,省城最大规模的公开招工了,这极大地安抚了许多焦躁的市民,也将大家对省里这项决议的注意力分了一半走。
不愧是秦书记和高市长,招工的名单早就捏在手里了,早不爆出来,晚不爆出来,这时候才爆出来,时机恰到好处,那些顽固的反对声浪在市民的狂喜和奔走相告中根本掀不起风浪。
不过这也是他们清河鸭服装厂的好机会。
这次他们清河鸭招工名额是最多的两家单位之一,招五百人,但去应聘的肯定能上千,这么多人,有一大半将会落选,没有着落。
落选的这批人得自寻出路,但工作他们估计是找不到了,街头摆摊就成了一项不错的选择。只是基于根深蒂固的观念,很多人还是不大瞧得上摆摊这件事。
那就需要他们清河鸭服装厂来推波助澜了。这批人要是走上了个体户的道路,以后就将是他们清河鸭的第一批经销商。
余思雅拿起电话,拨给了丁舜:“丁厂长,供销社的第一批货发了吗?”
丁舜笑道:“发了,前天就发了,是咱们厂子工人加班加点赶出来的。余总,最近百货公司的采购数量一直在增加,又来了供销社的单子,咱们实在有点吃不消啊,招工的事是不是该提上日程了?”
这件事本来是说让他去广播电台发布的,后来余思雅让他不要管了,一拖就是大半个月,机器都采购回来了,就招工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也难怪丁舜要着急了。
余思雅笑道:“丁厂长,你还没看今天的省报吧,上面公布了招工的名单。你可以将招工的具体信息和安排张贴在门口了。”
丁舜松了口气,欣喜地说:“好,我这就去安排。”
“等一下,先别挂断电话,还有一件事情。”余思雅连忙叫住了丁舜,“这次来应聘的年轻人肯定不少,咱们不可能全部招了,尽量将落选者转化为清河鸭服装厂的小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