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框架,陈蔚三人认真琢磨出来的,主要在三州的文人士子中来选拔培养。
这些士子大多未曾担任过吏员,纵然知书识字,但是却是半点实务经验皆无,根本无法承担实务。
三人之意是在浍州设立一个培训学堂,延请各州因为年老而致仕的老吏,专门来负责教授这些士子各曹司的实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月、三月、半年三州培训方式来进行培训。
然后在给予一段时间由这些致仕老吏带着这些“学员”选择几个事务较多的县份来进行“实习”,通过“实习”来检验这些士子学习成果,并根据他们的“实习”实绩来确定日后分配的岗位。
在陈蔚等人看来,若是能把原来光州和寿州的老吏聘请回来,甚至还可以在长安和汴梁聘请部分老吏,不必要层次太高,就是要直接接触州县各曹司实务者,请他们来教授实务,并要把日常工作中所要遇到的各种问题事端都要一一教授会,避免水土不服。
第十四节 蓄力
()!!
最后一点是江烽最看重的。
浍州和寿州的情况与其他州县略有不同,尤其是原来老寿州五县中,除了寿春城内外,其他四县和寿春城外乡村,都基本上系统xing的被蚁贼所摧毁,整个原来的乡村士绅体系都不复存在了。
这对于强化自己在这一区域的统治大有裨益。
这几县原本人口都被涤dàng一空,现在基本上都是通过招募流民来实现回填充实。
这些流民大多来自颍亳蔡三州各县,而且在江烽刻意要求下,诸县分配的流民也基本上是被有意打乱原有的宗籍,避免在短期内形成大的宗族势力。
但是缺乏宗族势力这一要素也会使得乡村事务自身管治能力遭到削弱,这也是江烽为什么极力要求要在县乡一级的吏员上配齐配足,以便能推动浍寿二州诸县从水利、道路建设来推进粮仓基地的建成。
对于陈蔚三人提出的解决吏员不足问题的策略江烽还是比较满意的,三条腿走路,第一二条都有弊端,只能说略有小补,第三条是最合适的,但却耗时太长,而且也会对整个体制带来触动。
不过江烽也明白自己必须这么做,而且现在浍寿二州的情况也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如果能够在浍寿二州探索出这样一个机制来,那么日后随着淮右势力的扩张,这种由淮右培养出来的吏员人才便可输送到其他地方,来为自己赢得控制力。
“我大略知晓了,这三条路咱们都得尝试着走,没办法,现在咱们手里能用的人太少。”江烽最后来一锤定音。
“第一条,咱们要不择地区,关中固然要招揽,大梁内部一样有不少不得志的吏员,河朔、淮北、鄂黄,乃至吴地,都可以考虑,当然在招揽延揽上,我们也可以在方式上多一些,比如鼓励咱们现有吏员中推荐举荐,也欢迎他们邀请,只要愿意来咱们这边的,都可以发放一笔路费,哪怕最后不符合咱们这边的条件,或者对咱们这边不满意,也可以jiāo为朋友,来日方长嘛。”
江烽考虑得更远一些。
这些来自各地的吏员若是能为己所用,当然好,但也需要防范被对手派来的细作暗子。
另外这些吏员来淮右,也能成为淮右日后了解其他地区的一个触手,他们来了这边也一样要和他们原来所在地方的亲朋故旧联系,这样也可以源源不断的为己方提供各类情报信息,可谓一举多得。
这些吏员受人推荐举荐而来,也会自然而然形成自己的派系,不过这也是无可避免的,江烽也知道在这个门阀世家垄断上层建筑的时代,自己只能想办法限制这种弊端,而无法根除。
“第二条,也需要重视,咱们淮右三州十县,百万人口,读书人说来也不少,士绅中人才固然占去大半,但是寒门庶族中奋发向上者亦是不少,要鼓励州县举荐选拔,量才使用,这对于当下我们尤为重要。”
这一点也是江烽提醒三人,不拘一格降人才,管他士绅还是寒门,只要愿意效忠效力且有本事的,就用,大本事大
这些士子大多未曾担任过吏员,纵然知书识字,但是却是半点实务经验皆无,根本无法承担实务。
三人之意是在浍州设立一个培训学堂,延请各州因为年老而致仕的老吏,专门来负责教授这些士子各曹司的实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月、三月、半年三州培训方式来进行培训。
然后在给予一段时间由这些致仕老吏带着这些“学员”选择几个事务较多的县份来进行“实习”,通过“实习”来检验这些士子学习成果,并根据他们的“实习”实绩来确定日后分配的岗位。
在陈蔚等人看来,若是能把原来光州和寿州的老吏聘请回来,甚至还可以在长安和汴梁聘请部分老吏,不必要层次太高,就是要直接接触州县各曹司实务者,请他们来教授实务,并要把日常工作中所要遇到的各种问题事端都要一一教授会,避免水土不服。
第十四节 蓄力
()!!
最后一点是江烽最看重的。
浍州和寿州的情况与其他州县略有不同,尤其是原来老寿州五县中,除了寿春城内外,其他四县和寿春城外乡村,都基本上系统xing的被蚁贼所摧毁,整个原来的乡村士绅体系都不复存在了。
这对于强化自己在这一区域的统治大有裨益。
这几县原本人口都被涤dàng一空,现在基本上都是通过招募流民来实现回填充实。
这些流民大多来自颍亳蔡三州各县,而且在江烽刻意要求下,诸县分配的流民也基本上是被有意打乱原有的宗籍,避免在短期内形成大的宗族势力。
但是缺乏宗族势力这一要素也会使得乡村事务自身管治能力遭到削弱,这也是江烽为什么极力要求要在县乡一级的吏员上配齐配足,以便能推动浍寿二州诸县从水利、道路建设来推进粮仓基地的建成。
对于陈蔚三人提出的解决吏员不足问题的策略江烽还是比较满意的,三条腿走路,第一二条都有弊端,只能说略有小补,第三条是最合适的,但却耗时太长,而且也会对整个体制带来触动。
不过江烽也明白自己必须这么做,而且现在浍寿二州的情况也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如果能够在浍寿二州探索出这样一个机制来,那么日后随着淮右势力的扩张,这种由淮右培养出来的吏员人才便可输送到其他地方,来为自己赢得控制力。
“我大略知晓了,这三条路咱们都得尝试着走,没办法,现在咱们手里能用的人太少。”江烽最后来一锤定音。
“第一条,咱们要不择地区,关中固然要招揽,大梁内部一样有不少不得志的吏员,河朔、淮北、鄂黄,乃至吴地,都可以考虑,当然在招揽延揽上,我们也可以在方式上多一些,比如鼓励咱们现有吏员中推荐举荐,也欢迎他们邀请,只要愿意来咱们这边的,都可以发放一笔路费,哪怕最后不符合咱们这边的条件,或者对咱们这边不满意,也可以jiāo为朋友,来日方长嘛。”
江烽考虑得更远一些。
这些来自各地的吏员若是能为己所用,当然好,但也需要防范被对手派来的细作暗子。
另外这些吏员来淮右,也能成为淮右日后了解其他地区的一个触手,他们来了这边也一样要和他们原来所在地方的亲朋故旧联系,这样也可以源源不断的为己方提供各类情报信息,可谓一举多得。
这些吏员受人推荐举荐而来,也会自然而然形成自己的派系,不过这也是无可避免的,江烽也知道在这个门阀世家垄断上层建筑的时代,自己只能想办法限制这种弊端,而无法根除。
“第二条,也需要重视,咱们淮右三州十县,百万人口,读书人说来也不少,士绅中人才固然占去大半,但是寒门庶族中奋发向上者亦是不少,要鼓励州县举荐选拔,量才使用,这对于当下我们尤为重要。”
这一点也是江烽提醒三人,不拘一格降人才,管他士绅还是寒门,只要愿意效忠效力且有本事的,就用,大本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