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市镇还无法与城内相比,大多都是平房,只有很少的几栋两三层的楼房,但却颇有人气。
城在天津地区划拉了八万多人,聚集在大沽口搞建设,对当地的影响是巨大的。
受害最深的就是长芦盐场,这么多灶户跑路了,长芦盐场的产量日渐萎缩,这还得了。
灶户和军户、匠户差不多,那是在籍的,世世代代只能当灶户。这个长芦盐场朝廷在此虽然设立了一个巡盐御史,其实把持盐务的已经换成了盐商。
长芦盐场派人来天津港区抓灶户,结果被海军陆战队赶走。
于是这个官司打到了天津巡抚贺世寿那里,贺世寿一纸弹劾奏折发往京师,却石沉大海。那时朝廷正在谋划铲除城,这种事情就不要拿来打草惊蛇了。直到朝廷大军在城下折戟沉沙,贺世寿才知道城不好惹,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正是因为这些灶户没了后顾之忧,所以才更加胆壮,灶户逃亡之风更烈,盐商们损失惨重。
其实城已经大港附近的盐碱地,根据王越提供的图纸修建了蒸发池、结晶池等等,城的盐场完工在即,除了盐场之外还有食盐加工厂。
晒盐法自宋朝就已经存在,大明的产盐区并不是都采用煮盐,在广东沿海及海南岛存在着大量的晒盐场。长芦盐场之所以采用煮盐法,其实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利益。
不过南方的这些晒盐场没有水泥和抽水机等等机械,所以效率底下,规模不大。城的盐场不但产量大,而且还要对海盐提纯,所以一旦盐场建成,必然会击垮长芦盐场。
天津港商业逐渐兴旺,是那些为城做工的工人们带动起来的,如今天津港的商业已经不单纯是服务于这些工人们,因为对外贸易已经有了起色。
现在的民用码头已经停泊了十几艘外地来的货船,其中最大的竟然还有大福船,这些船大部分来自南方。王越去年的日本平户之行就是为了吸引外来货商,在平户销售商品的同时,也是意在吸引商人们来天津贸易。
在日本经营海商的大部分都是明朝商人,他们来天津就是奔着城的商品来的。
贸易公司在天津设立了分部,也为大宗货物交易建了十来个交易所,码头附近的仓库就是为了储备商品而用。
这几天天津港来了一位豪商,几乎见什么买什么,不但数量特别庞大,而且全部是现银交易。
“他奶奶的,本以为带来的五十万两银子足够采购了,没成想这里的好东西不只是布匹呀!”此人大约二十五六岁,身着锦衣,浓眉大眼,皮肤黝黑,身材壮实,左额头却有一块伤疤,显得狰狞恐怖,一看就不是善类。
这人身旁一个年轻人,一身青衣,头戴方巾,作文士装扮,看上去也就十四五岁。
“三叔,这几天我们已经买的差不多了,还是早点进京吧。”
原来那个年轻人是郑芝龙的三弟郑芝豹,这个少年就是以后的郑成功,现在叫郑森。
郑联与天策军海军的平户之战的情况,已经传到了福建南安。
平户海战郑家损失惨重,责任重大。经过反复考虑,知道拖不下去的郑联,只好亲自回南安向郑芝龙请罪。
郑家以海起家,海上的利益就是核心利益,大明附近海域,任何威胁到自身海上安全的势力,都是打击的对象。尤其是日本航线,占据了郑家财源的大头,更是不容有失。
天策军海军不把郑家放在眼里,几乎全歼了郑家在日本的留守船队,这是郑芝龙无法容忍的。
不过郑联所形容的天策军海军的钢铁巨舰如何庞大,不但无风自动,而且速度惊人。又形容天策军海军的炮火射程之远,火力之猛。郑芝龙是无法完全相信的,因为有太多超过认知的东西,无法理解的信息一旦多了,郑联所言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基本都成了脱罪之词。
虽然福建与京师相隔几千里,天策军的情况郑芝龙也是零星知道一些的,这是一股新近崛起的武装,据说建奴都不是对手。
天策军有了海军,而且战力不凡,但郑芝龙不认为天策军海军能抵挡的住自己的倾力一击。即使现在是明朝,还没有百年海军那么夸张,但是十年海军还是要的。
在郑芝龙的认知里,天策军海军成军日短,肯定不是自己的对手。这支海军只用几艘大船,就击败了自己的日本留守船队几十艘大小战船,如果任由其发展,必然威胁到郑家的海上利益。
但天策军和郑家都是名义上的大明臣属,所以郑家无法大张旗鼓地讨伐天策军海军,只能假扮海盗了。
郑芝龙正在谋划如何避人耳目,一举端掉天策军海军时,天策军援朝之战的消息陆续传来。
天策军援朝之战的胜利,让郑芝龙变的谨慎起来。援朝之战是跨海远征,也就是说天策军已经有了远距离跨海投送兵力的能力。
天策军的陆战能力已经从建奴那里得到了证明,那么自家的军队在陆地上估计也不是天策军的对手,而郑家现在的大本营就在福建。如果郑家与天策军撕破了脸皮,福建南安就有可能受到天策军陆地上的攻击,难道还要把大本营搬到大员那座荒岛上去?
郑联从日本归来,带来了不少城的商品。郑家虽然主要的财源来自收保护费,海贸这个副业也同样是在做的。
城的商品但凡有些商业眼光的人,都能看出巨大的商业潜力。为了摸清天策军的虚实,也为了采购到新颖的城商品,郑芝龙派出了自己的三弟郑之豹来到了天津。
正在读书的郑森早就向往着去京师见见世面,所以就央求着父亲随三叔一同北上。郑芝龙想着如今和王越同朝为官,没有撕破脸皮的情况下,不会有什么危险,所以就同意了。
城在天津地区划拉了八万多人,聚集在大沽口搞建设,对当地的影响是巨大的。
受害最深的就是长芦盐场,这么多灶户跑路了,长芦盐场的产量日渐萎缩,这还得了。
灶户和军户、匠户差不多,那是在籍的,世世代代只能当灶户。这个长芦盐场朝廷在此虽然设立了一个巡盐御史,其实把持盐务的已经换成了盐商。
长芦盐场派人来天津港区抓灶户,结果被海军陆战队赶走。
于是这个官司打到了天津巡抚贺世寿那里,贺世寿一纸弹劾奏折发往京师,却石沉大海。那时朝廷正在谋划铲除城,这种事情就不要拿来打草惊蛇了。直到朝廷大军在城下折戟沉沙,贺世寿才知道城不好惹,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正是因为这些灶户没了后顾之忧,所以才更加胆壮,灶户逃亡之风更烈,盐商们损失惨重。
其实城已经大港附近的盐碱地,根据王越提供的图纸修建了蒸发池、结晶池等等,城的盐场完工在即,除了盐场之外还有食盐加工厂。
晒盐法自宋朝就已经存在,大明的产盐区并不是都采用煮盐,在广东沿海及海南岛存在着大量的晒盐场。长芦盐场之所以采用煮盐法,其实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利益。
不过南方的这些晒盐场没有水泥和抽水机等等机械,所以效率底下,规模不大。城的盐场不但产量大,而且还要对海盐提纯,所以一旦盐场建成,必然会击垮长芦盐场。
天津港商业逐渐兴旺,是那些为城做工的工人们带动起来的,如今天津港的商业已经不单纯是服务于这些工人们,因为对外贸易已经有了起色。
现在的民用码头已经停泊了十几艘外地来的货船,其中最大的竟然还有大福船,这些船大部分来自南方。王越去年的日本平户之行就是为了吸引外来货商,在平户销售商品的同时,也是意在吸引商人们来天津贸易。
在日本经营海商的大部分都是明朝商人,他们来天津就是奔着城的商品来的。
贸易公司在天津设立了分部,也为大宗货物交易建了十来个交易所,码头附近的仓库就是为了储备商品而用。
这几天天津港来了一位豪商,几乎见什么买什么,不但数量特别庞大,而且全部是现银交易。
“他奶奶的,本以为带来的五十万两银子足够采购了,没成想这里的好东西不只是布匹呀!”此人大约二十五六岁,身着锦衣,浓眉大眼,皮肤黝黑,身材壮实,左额头却有一块伤疤,显得狰狞恐怖,一看就不是善类。
这人身旁一个年轻人,一身青衣,头戴方巾,作文士装扮,看上去也就十四五岁。
“三叔,这几天我们已经买的差不多了,还是早点进京吧。”
原来那个年轻人是郑芝龙的三弟郑芝豹,这个少年就是以后的郑成功,现在叫郑森。
郑联与天策军海军的平户之战的情况,已经传到了福建南安。
平户海战郑家损失惨重,责任重大。经过反复考虑,知道拖不下去的郑联,只好亲自回南安向郑芝龙请罪。
郑家以海起家,海上的利益就是核心利益,大明附近海域,任何威胁到自身海上安全的势力,都是打击的对象。尤其是日本航线,占据了郑家财源的大头,更是不容有失。
天策军海军不把郑家放在眼里,几乎全歼了郑家在日本的留守船队,这是郑芝龙无法容忍的。
不过郑联所形容的天策军海军的钢铁巨舰如何庞大,不但无风自动,而且速度惊人。又形容天策军海军的炮火射程之远,火力之猛。郑芝龙是无法完全相信的,因为有太多超过认知的东西,无法理解的信息一旦多了,郑联所言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基本都成了脱罪之词。
虽然福建与京师相隔几千里,天策军的情况郑芝龙也是零星知道一些的,这是一股新近崛起的武装,据说建奴都不是对手。
天策军有了海军,而且战力不凡,但郑芝龙不认为天策军海军能抵挡的住自己的倾力一击。即使现在是明朝,还没有百年海军那么夸张,但是十年海军还是要的。
在郑芝龙的认知里,天策军海军成军日短,肯定不是自己的对手。这支海军只用几艘大船,就击败了自己的日本留守船队几十艘大小战船,如果任由其发展,必然威胁到郑家的海上利益。
但天策军和郑家都是名义上的大明臣属,所以郑家无法大张旗鼓地讨伐天策军海军,只能假扮海盗了。
郑芝龙正在谋划如何避人耳目,一举端掉天策军海军时,天策军援朝之战的消息陆续传来。
天策军援朝之战的胜利,让郑芝龙变的谨慎起来。援朝之战是跨海远征,也就是说天策军已经有了远距离跨海投送兵力的能力。
天策军的陆战能力已经从建奴那里得到了证明,那么自家的军队在陆地上估计也不是天策军的对手,而郑家现在的大本营就在福建。如果郑家与天策军撕破了脸皮,福建南安就有可能受到天策军陆地上的攻击,难道还要把大本营搬到大员那座荒岛上去?
郑联从日本归来,带来了不少城的商品。郑家虽然主要的财源来自收保护费,海贸这个副业也同样是在做的。
城的商品但凡有些商业眼光的人,都能看出巨大的商业潜力。为了摸清天策军的虚实,也为了采购到新颖的城商品,郑芝龙派出了自己的三弟郑之豹来到了天津。
正在读书的郑森早就向往着去京师见见世面,所以就央求着父亲随三叔一同北上。郑芝龙想着如今和王越同朝为官,没有撕破脸皮的情况下,不会有什么危险,所以就同意了。